跳至內容

步態圖示

練習:步態圖示

目標: 比較雙足(人類)和六足(昆蟲)步態模式,以了解肢體協調如何影響穩定性和能量效率。


所需材料:

  • 打印的步態循環模板(人類行走/跑步,昆蟲爬行)。
  • 投影儀/螢幕(顯示人類/昆蟲運動的慢動作視頻)。
  • 標記筆、紙張或白板用於繪圖。

逐步指導:

  1. 步態階段介紹 (10 分鐘)
  2. 解釋關鍵術語:
    • 站立階段:腳在地面上。
    • 擺動階段:腳在運動中。
    • 步幅:連續步伐之間的距離。
  3. 顯示人類行走和昆蟲(例如,螞蟻)移動的慢動作視頻。

  4. 人類步態分析 (15 分鐘)

  5. 學生繪製人類行走的棒人圖,將運動分解為 4–6 幀。
  6. 突出顯示:

    • 交替的腿部運動。
    • 手臂擺動在平衡中的作用。
  7. 昆蟲步態分析 (15 分鐘)

  8. 繪製昆蟲的三腳步態(同時有三條腿接觸地面)。
  9. 比較穩定性:「為什麼昆蟲不會翻倒?」

  10. 小組討論 (10 分鐘)

  11. 比較圖示:步態模式如何與身體結構相關?
  12. 討論權衡:速度與穩定性、能量效率。

示例圖示

人類行走 昆蟲三腳步態
人類步態 昆蟲步態
交替的腿部運動(左-右-左)。 三條腿同步運動(前/後左 + 中間右)。

主要學習成果

  • 確定肢體協調如何影響穩定性和速度。
  • 將自然步態與機器人設計挑戰相連接(例如,「為什麼機器人需要 6 條腿而不是 2 條?」)。
  • 介紹步態優化(能量效率與穩定性)。

年齡差異化

  • 11–13 歲:專注於簡單的腿部序列(例如,「左-右-左」)。
  • 14–17 歲:添加數學概念(例如,計算步幅/工作因子)。

評估

  • 評估圖示的準確性以表示步態階段。
  • 反思問題:「哪種步態更適合崎嶇地形?為什麼?」

擴展活動

  • 設計一種混合步態,用於虛構的動物/機器人並解釋選擇。

評論